如何多维发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专家学者这么说

如何多维发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善用科学力量铸就全方位防控疫情屏障,应成为我省乃至全国政府部门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应通过定期组织学习专业知识、法规制度,切实提高疫情认知水平、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急能力。

验血检查咨询:DNA662222

导语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习近平总书记2月14日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如何多维发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用科学力量铸就全方位防控疫情屏障

谭蔚泓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整个国际社会而言都是一个巨大挑战。它是一场全民行动,更是一场科学战役。在过去的20多天里,我国民众防控疫情意识不断增强,居家隔离、封闭管理等举措的高效执行遏制了新冠病毒的快速蔓延。然而,在交通网络发达、地域流动频繁的现代社会实施全民隔离是非常困难的,付出的代价也极其巨大。进一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善用科学力量铸就全方位防控疫情屏障,应成为我省乃至全国政府部门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科学防控的第一步是要做到及时预警预报。自2003年抗击SARS以来,中国构建起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2006年,我国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湖南这次正是据此及时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该预案出台后的十几年来,中国城市人口密集程度加速增高、社会经济活动关联度日益增强,烈性传染病暴发带来的危害更趋严重。此次疫情结束后,各级政府应及时总结疫情预警预报工作的经验教训,为改进相关法规提供科学建议。

科学防控的关键环节是各层级的应急处理须规范化。首先是医疗卫生部门的应急处理,应建立在定期演练与规范培训之上。钟南山院士作出新冠病毒“人传人”的研判,正是基于医务人员存在相互感染的实例。其次是政府防疫监管体系及其相关机构(主要为各级疾控中心)的应急处理传染病防控疫情报告制度,应基于对疫情的高度敏感,为政府开展应急处置提供不带偏见的观点和科学依据。

做好科学防控,医疗资源是基石。在2018年全国医院综合排行榜中,武汉市拥有5所百强医院,每千人床位数为8.6,但在这场战“疫”中仍捉襟见肘。反观湖南,除长沙有3所医院进入全国百强,条件相对较好以外,《湖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提出到2020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配置规划整体预期也只能达到每千人6.24,医护资源较为匮乏。

做好科学防控,离不开科技支撑。新冠病毒从哪里来?其传播途径有哪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是什么?有无特效药?这些,其实都是给广大科研工作者布置的紧急命题。对人类来说,新冠病毒是一个全新的病毒,破解它需要对基础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系统地进行采集、鉴定、分析、综合、积累,是一个智力资本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抗击本次疫情中,我国科技界在确定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病毒的分离培养、病毒的病原生物学研究等方面的响应是迅速、积极、有效的,为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体现出我国科技实力有很大提升。但针对病毒的生物医药研究具有长期性、多元化、交叉融合特征,关于新冠病毒的起源、遗传变异和流行规律、病毒感染免疫机理、诊断试剂的开发和应用可行性、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等,还需要多学科研究人员的进一步交叉研究。

传染病防控疫情报告制度_疫情防控信息报送制度_流感爆发疫情防控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学防治作为一项基本工作要求。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力,铸就科学防控疫情的牢固屏障——

一是保持信息公开。只有政府部门了解疾病流行的实际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社会公众提高对病毒危害的重视程度并积极防范,才能共同以最快速度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在自媒体发达的当下,权威媒体、政府官网更要坚持用一次次正确及时的预警、引导、辟谣等来提升公信力。

二是加强疫情演练。医疗机构作为抗疫第一战场,其情况最为复杂多变,应通过经验交流、实景演练等帮助医护人员系统完整地掌握疫情处置流程、医疗救助技能,并尽可能减少职业暴露。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应通过定期组织学习专业知识、法规制度,切实提高疫情认知水平、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急能力。应推进综合性应急演练工作,鼓励民间机构加入,强化各组织机构间的协调参与、各平台信息的互联互通。

三是保障科研供给。科学研发是解析病毒、攻克病毒的最尖锐利器。这一过程不仅亟待科研人员提升创新能力,国家源头供给更是至关重要。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规划制定、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强化系统谋划、长期支持。开展病毒类、生物安全类科学研究,建设满足安全级别要求的特殊实验室及配套设施尤为关键,以确保科研人员和环境的绝对安全、相关研究的可持续性。

四是注重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脱离实践的科研如同“纸上谈兵”,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也会沦为一副“空壳”。在这次疫情抗战中,我省圣湘生物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日均产能达到50万人份,占全国供给的45%左右——这也是基于该公司10余年技术沉淀和数亿人份产品应用经验的产物。因此,我省应注重推动多学科渗透,加大生物医药、智慧医疗、病毒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经费投入,培育更多生物医药企业,全面提升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五是改革医疗领域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应通过政策倾斜,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公共卫生事业人才培养。除临床医学之外,还须重视目前短缺的流行病学、医疗智能、病理学、公共卫生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另一方面,应依托“南湘雅”的金字招牌,建设更多研究性医学机构,大力培养医学科学家,致力医疗领域创新。医学科学家的杰出成果往往会成为人类成功对抗某种疾病的决胜关键,比如出生于醴陵、就读于湘雅的汤飞凡先生被誉为“探索病毒之中国第一人”“衣原体之父”,在扑灭天花、分离沙眼病原体等工作中作出了卓越贡献。湖南应加快建设各级医学院和科研院所,积极培养医学科学储备人才——这也是“健康中国”对湖南的鞭策和要求,是确保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湖南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省院士咨询与交流促进会会长)

以抗击疫情为契机 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王卫红

湖南省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6918.38万人,其中乡村常住人口占比为42.78%。湖南是农业大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全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传染病防控疫情报告制度_疫情防控信息报送制度_流感爆发疫情防控措施

在近期新冠肺炎疫情触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暴露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基础设施薄弱,防护物资短缺。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已得到较大改善,但其短板仍然明显,作为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网底”的村卫生室基础设施薄弱尤为突出。在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是村医居室的一部分,与厨房、卧室等生活空间混为一体;有些卫生室虽较独立,但诊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并未区分,且条件简陋;水冲式卫生厕所少、垃圾集中处理能力弱。防护物资短缺问题在农村也十分普遍,给疫情防控增加了难度。

公共卫生服务人力严重不足。因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业人员缺乏,繁重的疫情防控工作尤其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隔离、症状甄别、健康教育等要靠乡镇和村干部完成,防控效果无疑受到影响。许多乡村唯一的公共卫生服务专业人员就是村医,有的村几千名居民就一个村医,病人多、医生少矛盾突出。与此同时,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从业人员整体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诊疗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居民健康需求。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等技术支持亟需加强。接受访谈的多位农村基层干部表示,因电脑、信息技术等硬件、软件缺乏,目前农村疫情排查和数据统计基本依靠乡镇、村等基层干部或上门排查或电话联络,大量表格主要靠手工登记,技术含量低。

农村居民健康素养较低。《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18年)》显示,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13.72%,远低于城市居民22.44%的健康素养水平。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部分农村居民对健康不够重视、对疫情不在意、防护意识淡薄、维护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欠缺等问题,为疫情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

当前,应以抗击疫情为契机,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统筹开展工作。公共卫生服务具有群众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特点,对于防护物资缺乏等问题可通过加大供给等途径缓解,但从长远看,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其服务能力,应建立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的领导和组织机构,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明确各级责任。对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进行分级强化建设,真正发挥县级龙头、乡镇枢纽、村级网底的作用;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互联网+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投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二是多方筹措资源,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并鼓励社会资本、乡镇集体经济、乡村自治组织等加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在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同时,着力按照标准规范建设具备独立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的村卫生室,并配备必要设施设备。

三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现有基础上,适度加大农村“订单班”培养力度,扩大培养规模;通过改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留住现有人才;建立在岗培训、继续教育体制,发动、鼓励医学院校和城市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立稳固、长期合作和帮扶关系,免费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提供业务培训、进修机会、技术支持,有效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执业水平。在疫情防控等特殊时期,可充分发挥回乡大学生、务工者等人员作用,组成志愿队伍,协助防控工作。

四是多途径提升农村居民健康素养。针对农村居民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因外出务工或忙于农活无暇顾及健康等特征,采用等多种方式提升其健康素养,助推实现全民健康。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个人、社会、政府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人人有责任主动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具备维护健康的基本行为能力;社会有责任对广大农民朋友进行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其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比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可通过开办健康教育专栏、开展专题健康讲座、入村入户宣讲等形式传播健康知识;政府应主导建立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素养促进机制,构建支撑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相关立法和政策规划,推动专业化队伍建设,让农村居民从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有更多获得感、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同时提高疫情防控工作的配合度。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教授、医学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优化社区网格化管理 打造疫情防控坚强堡垒

彭世文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总体积极向好,但疫情防控工作仍处于最吃劲的关键阶段。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朝阳区安贞街道安华里社区调研时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全国都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2月18日,湖南省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依法科学有序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层层压实疫情防控责任,突出社区(村)、厂区、园区等防控重点。

打赢疫情防控硬仗,关键在末梢、成败看基层。当前,应优化社区“网格化”疫情防控,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

首先,“网”要全。一是区域“网”要全。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应做到百分之百覆盖,对于出租屋、公寓楼、集体宿舍等也不留死角、盲区。二是管理“网”要新。此次新冠肺炎人传人的特点要求我们尽量减少人员聚集、接触,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依托微信群、微信公众号、QQ群、智慧社区APP等信息化手段,对社区网格实施动态化、精细化、全方位管理。三是大数据“网”要深。各级政府搭建的数字化防控平台应与街道(乡镇)、社区(村)各网格连接,以便政府部门全面及时了解疫情并作出科学决策, 真正实现“一网通”“一网清”“一网尽”,避免信息孤岛。

其次,“格”要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最大特点是把街道、社区、乡村按照一定标准细分成若干“格”来管理,旨在提高社区服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一是细化社区网格管理,做到包网格到人、排查不留死角。二是充实网格管理力量。应坚持群防群治、共建共治,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作用,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疫情防控。

第三,“责”要明。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必须全面压实责任。一是每个网格要做到“四个一”:一把手负总责,社区(街道、村)负责人要靠前指挥,领导班子成员要分工包片、下沉一级;组建一套专班,实行“一日一调度、一日一报告、一事一处理”;制定一个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统一一个口径,建立健全情况报送机制,不得瞒报、漏报、迟报。二是每个网格要有“五级”“五定位”:明确网格总指导员、总网格长、网格指导员、网格长、网格员五级工作职责,各级网格员按照宣传员、排查员、督查员、代办员、整改员五大员工作定位开展防控服务管理工作。三是每个网格要定点定人责任包干:大到社区集镇,小到每个楼道、村庄都进行网格责任包干,做到责任可追溯。比如祁阳县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排查,全力落实“五包六进”责任制(包镇、包小区、包村组、包楼栋、包住户传染病防控疫情报告制度,宣传动员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切实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第四,“隔”要严。社区网格化防控应从严落细,不能搞形式主义。一是坚持依法防控。严格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落实疫情发生地返乡、来社区人员每天巡查、监测体温要求。就片区防控人员变动、车辆进出、群众情绪等各种社情建好台账。发动社区网格员、家庭签约医生等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规范管理,配合疾控机构规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及时按程序启动排查、诊断、隔离治疗等程序。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协助保障社区疫情防控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供给,用更到位的服务、更全面的举措消除每一处隐患、堵住每一个漏洞。对于因疫情封闭的小区,要做到“隔离不隔心”“隔人不隔爱”,在“严”中体现人文关怀。优化社区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还要注意不得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不得擅自升级、加码管控措施,凡是与中央、省委部署要求相冲突的做法必须立即停止。

(作者系湖南大学湖南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副研究员)

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秦裕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很快蔓延全国,形势严峻。截至2月18日24时,全国累计确诊病例74185例。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应进一步发挥其独特优势和作用。

充分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优势,加强精准治疗

通过几千年与疫病的斗争,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经验。17年前,在SARS的临床治疗中,中医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疗效显著,相关治疗方案被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中西医结合,注重全过程、全方位发挥中医药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此,建议——

各级党委政府应从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增强对中医药工作的认同、重视、扶持。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医联动机制,统筹做好中医技术指导、培训演练、会诊救治等工作。

发挥分级医疗作用,坚持尽早对患者进行分层干预,减少重症发生率。比如湖南第一时间组建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下沉到全省14个市州指导应用中医药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月16日24时,我省中医药参与全省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疗率高达91.67%,中医参与治愈和症状改善率达80.77%,全省新冠肺炎治愈率达42.46%,稳居全国前列。

发挥中西医协同作用,缩短患者病程,减少医护人员平均作业时间。通过中医药治疗减轻重症患者症状,提高重症病人向普通病型转变的几率。比如湖南对口驰援的黄冈,截至2月16日24时,确诊人数2823,治愈人数716,治愈率25.36%,排湖北省内第一。

推行中医“组合拳”,提高诊疗效果。在武汉方舱医院,湖南国家中医医疗队开启了一整套中医疗法,深受患者欢迎:中药汤剂按时送到患者床头;耳穴压豆调理患者咳嗽、头痛、失眠;穴位敷贴驱寒祛湿,缓解颈肩腰腿痛;八段锦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发挥中医整体调节作用,加强愈后康复管理。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可能出现肺部炎症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应坚持中医治疗,同时通过火罐、针灸、刮痧、食疗等非药物疗法帮助恢复。

充分发挥中医药“未病先防”优势,加强预防干预

中医历来重视疫病的预防干预。《素问·刺法论》曰:“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扶助正气是预防疫病的基本原则,饮汤服药是预防疫病的有效方法。目前,治疗新冠肺炎没有专门的特效药,更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作用。

一是突出“预防为主”方针,筑牢防控体系。要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传染病、危急重症等重大疾病防治的法律保障和工作机制,坚持将预防关口前移;优化中医药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中医药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

二是突出“扶正祛邪”思想,制定预防方案。根据省委指示,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积极探索中医药防治方法,通过对新冠肺炎发病原因调研,温习融汇历代名医防疫学术思想,结合湖南地域特点以及人民体质因素,确定了两个预防处方,一个针对成年人,一个针对老年人和儿童。目前,已由省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公布推广,供全省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中小学预防使用。

三是突出“强身健体”理念,提高人体免疫力。宣传推广太极拳、八段锦、养生操等锻炼方式,降低疫病感染风险。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日前依据传统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免疫学理论创建的“正气抗疫操”,可以起到守神静心、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补正气、抗御外邪的作用。

充分发挥中医药“守正创新”优势,加强科研攻关

对于中医药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防控新冠肺炎应坚持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同步、药物研发和疫苗研发并重,加快研制出具有突破性疗效的中医药和治疗方案,推进中西医结合。

一是根植于中医理论。筛选出有效的中药,明确治疗靶点和作用机制,寻找中医药治疗的突破点。青蒿素、三氧化二砷、石杉碱甲等药物就是基于中医理论、中药研究思维、中医临床的成功案列,得到了国内外认可。

二是不断完善中医诊疗方案。在“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基础上,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论证后形成规范,让更多医疗工作者尤其是西医能够灵活应用。

三是开展药物体外筛选实验。对SARS病毒的实验表明,一些中成药确实具有抑杀冠状病毒的功效。应通过临床大数据分析提炼,针对新冠肺炎开展体外筛选实验,确定合适药物,以便推广应用。

(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2月20日05版)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1.d1.net.cn/381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