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现状、问题及对策

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发展现状城乡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总体医疗服务能力评价较高,75.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调查分析[J].我国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分析[J].2010年我国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功能现状分析[J].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开展现状分析[J].

验血检查咨询:DNA662222

第12期(总第138期)2017-01-19

编者按:为了解我国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发展现状,向14个省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负责人、医务人员和城乡居民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18648份,并组织专家对10个省份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发现,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及实际利用情况有所改善,但同时存在经费投入不合理,医防不平衡,优秀人才进的来、留不住等问题,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的发挥。

为加速基层卫生服务的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网底作用,新医改方案对大力发展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许多设想,同时强调要“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而引导的方法主要通过改善服务能力等措施来实现。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改革的方针[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城乡医疗卫生体系的组织基础,主要承担着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等职能,对保障和改善城市居民健康状况具有重要作用[2]。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十二五”时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作为重点改革内容之一,对基层医疗卫生的机构建设、人才队伍、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往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渐成体系,服务功能逐步到位,社区卫生服务的成效初步显现[3]。然而,卫生资源投入相对不足,全科实用型人才培养缺乏,卫生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对双向转诊的意义认识不高等问题仍较为突出[1,4,5]。那么,新方案实施以来,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方在人财物等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必要进行深入调查。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医改保基本、强基层目标是否实现的具体体现[6]。为反映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现状及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科协承接国务院委托的“基层公共医疗设施建设、使用和管理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的项目材料,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实情况、医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评价以及城乡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三个视角,反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机构设施建设、人员队伍、双向转诊、中医药服务等方面的情况,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现状及问题,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研。

1. 问卷调查

分别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法定负责人、医务人员(包括各科医生、护士、药剂人员、公卫人员等)和城乡居民开展专项问卷调查,重点反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首诊和双向转诊实施效果以及城乡居民满意度等。为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保证调查执行时间,本次调查采取分层分阶段配额方式选取调查点。首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情分析,按经济区域划分,选取东部(北京、江苏、山东、福建、广东5个省份)、中部(黑龙江、河南、湖北3个省份)、西部(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新疆6个省份)共14个省(区、市)作为被调查省份。然后在选中的14个省份,按经济发展水平各选3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中心城区)1个、经济发达地级市1个、经济欠发达地级市1个。每个地市各选6个区(县),包括2个中心城区,1个城乡结合部,3个郊区县,每个区县选择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实际调查点,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医生4人,其他医务人员2人,居民3人,机构负责人1人共计10人。

通过网上发放调查问卷,在线填报的方式,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法定负责人发放并回收了648份调查问卷;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发放并回收了5683份调查问卷;向城乡居民发放并回收了12317份调查问卷,共计有效问卷18648份。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实地调研

根据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及人口分布情况,确定云南、广东、福建、山东、江苏、河南、贵州、四川、湖南、西藏等10个省(区、市)为调研省份,每个省份按经济发展水平选取2~3个城市,每个城市选取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共计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并分别组织召开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负责人、医务人员和普通居民的座谈会。

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发展现状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及实际利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和医务人员均认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83.1%的医务人员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加强,86.3%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城乡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总体医疗服务能力评价较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情分析,75.1%的居民表示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具体来讲,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人次稳步提升。机构负责人的问卷调查显示,2014年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年均门诊量为54119人次,较2012年增长了10.3%;2014年年均住院量为513人次,较2012年增长了13%。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序开展。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6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率为76.9%。86.2%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居民表示对所在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

图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住院人数变化情况

1. 科室设置和设施配置较为齐全,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科室设置和设备配置普遍较为齐全,城乡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条件评价较高,60.8%的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70.6%的居民对就诊环境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被调研的6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的比例分别为95.8%、87.8%、79.2%和70.1%。从区域划分来看,科室设置情况东部地区最好,西部地区进展良好,中部地区相对迟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心电图机、B超和生化分析仪的比例分别为93.4%、85.8%和79.6%。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标配的仪器设备外,有一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了CT机。实地调研发现,广东、福建和江苏等地,几乎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500mA X光机、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全科诊断仪、救护车等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设备,高于国家要求的基本标准配置。

图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室设置和设备配置达标情况

2. 医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计,2014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23.8%,大专学历人员比例达41.6%,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6.5个百分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13.4万人,占比35.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学历层次及执业医师占比相比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均较高(见图3)。本次问卷调查显示,82.1%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至少参加过一次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岗位培训,至少掌握了一种中医适宜技术的人员占95.4%,通过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图3 基层医务人员学历结构和执业资质对比

数据来源:《2014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3. 积极探索双向转诊,促进基层首诊,但诊疗能力仍亟待提高

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医联体、对口支援、远程诊断等方式,促进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见图4所示。90.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全科医师(团队)与辖区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同时74.1%的城乡居民愿意与全科医生(团队)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

图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促进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开展的项目

然而,由于城市地区居民就医需求层次高,且周边大医院资源丰富,“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的就诊无序状态仍较普遍。问卷调查显示,辖区内常见慢性病及多发病患者自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的占50.7%,还有近一半的患者基层首诊意愿不太强烈。只有32.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认为五年内“小病在社区”的目标能在本辖区基本实现,显示出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实现难度较大。双向转诊单向向上转诊特征明显。问卷调查显示,2014年上级医院转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均为49.3人次,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为255人次,上转和下转比例为5:1。实地调研中,多数省份的上转与下转的比例甚至更高。如某省基层卫生机构每年上转量基本都是三位数,而下转量最多的一家是14例,多数是个位数乃至零,与上转量相比不超10%。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去三年上转1100余人次,但下转只有100余人次,上转与下转比也达到10:1以上。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患者在选择就诊医疗机构时,70.2%的人会将诊疗能力看作最主要的考虑因素,诊疗水平低、担心耽误治疗等因素是患者不愿意转诊到基层的重要原因。

图5 城乡居民选择就诊医疗机构主要考虑的因素

4. 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稳步推广

根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2014年底,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83.2%,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比重较高,与上年相比也有所提高(见表1)。根据中医药学会的专项调查表明,截至2014年底,91.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比2011年提高了15.6%。本次问卷调查显示,2014年有32.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量占本机构诊疗总量的30%以上,35.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量占比在10%至30%之间,显示出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有的重要作用。

表1 提供中医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同类机构的比重(%)

数据来源:《2014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境“尴尬”,夹缝中求生存

一是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的作用还不够重视。云南、河南等省市的实地调研均反映,相比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不足,业务用房缺少的问题也比较普遍。在被调查的6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仅有21.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过中央专项建设业务用房的资金。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不同之处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边大医院资源丰富,而且城市地区居民的就医需求层次高。实地调研发现,大型医院的人满为患、扩张膨胀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源不足、病床闲置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都与二、三级医院签订了转诊协议,但双向转诊难以落实,转诊中能上不能下、不愿下的情况普遍存在[1] ,医疗机构间缺乏沟通仍然是双向转诊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接诊下转患者的能力仍有待提升[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境尴尬,常常只能接受大医院剩余的病员。

2. 投入方式不尽合理,“重物轻人”现象严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中政绩导向突出、需求导向相对薄弱。基层地区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有关部门受政绩考核等因素影响,倾向于推动购买设备、扩建场所等“显性”标准化建设。而相对于医务人才培养等“隐性”标准化建设则缺乏足够动力。相对而言,将资金投入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医疗硬件设备上有执行易、见效快的“优势”。但对于长远发展目标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却相对弱化了对基层卫技人才等“软实力”的提升,导致在服务基层时出现了薄弱环节。政府加大硬件建设、项目经费和医保报销的投入,这在以前一个时期是必要的,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条件,但由于人员经费和运行经费缺乏保障,造成“有设备、无人用”的状况,或者挤占项目经费作为人员费用,影响了服务质量[8]。

3. 医防不平衡,基本医疗弱化问题令人堪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发展不平衡。以往研究表明,重医疗、轻防保现象普遍存在,80%以上的医生从事医疗工作,从事公共卫生的医师不到10%[9]。然而,目前基本医疗相对弱化,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况。实地调研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工资主要通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考核的方式发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的比例超过总收入的40%。本次问卷调查显示,80.9%的社区卫生服务卫生中心的首要经济来源是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保证收入来源,在不同程度上更加重视完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弱化了基本医疗的工作,基本医疗团队已经变成了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某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坦言到,“医务人员的‘武功’被废问题突出”。近期在加速全科医师的培养,但是以往转岗为全科医师的,多缺乏临床经验,能力不能满足基层要求,原有的外科业务萎缩或不能开展,内科综合诊疗水平又有限。在北京市2015年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中,让全科团队从10个常见病中抽签进行业务考核。考核中发现,有些医生不能从临床思维的角度进行检查、认识和诊断疾病。以往研究也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有待完善,尤其是常见病诊疗服务功能[10]。

4. 优秀人才进的来、留不住问题突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进来相对容易、留住较难是各地普遍反映的问题。问卷调查显示,三年来,被调查的59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平均流失的中级及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为1.6人次。实地调研发现:西藏、湖北、北京的流失率相对较高,而且出现了“越培训,流失率越高”的怪圈,优秀人才只要有机会还是更愿意去大医院。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不健全,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尚未建立,是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积极性、影响优秀人才队伍稳定的重要原因[11]。尽管有政府补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薪酬待遇仍然偏低,难以与专科医生持平。山东、广东和四川等地的调研发现,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即使有了绩效考核手段,但也不能把“蛋糕”做大,只能将“蛋糕”再分配,不能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按劳分配原则,导致机构内部形成“吃大锅饭”的现象,影响了优秀人才积极性的发挥。

四、政策建议

1. 重视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努力建成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议因地制宜调整建设标准,对病人多、业务量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建设标准,对地处中心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规划建设,杜绝新建“豪华”空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议二、三级医疗机构尝试参与当地经营和管理不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医者、患者、管理的一体化,形成自然、合理、科学的人员流动机制,以保居民方便、安全地就医。

2. 逐步实现以硬件投入为主向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转变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基本医疗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以及人员成本进行全面测算,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合理的政府投入水平,并形成制度[12]。转变以硬件投入为主的方式,更加重视对人员经费和运行成本的投入。通过增加对基层公共医疗卫生的人力资源投入和运行机制投入来继续推进“强基层”。

3. 实行激励性薪酬制度,完善全科医师队伍的近远期建设

对绩效工资总量进行动态管理,合理确定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建立分级分层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按绩取酬的分配激励机制,激发医务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13-14]。加速全科医师培养,对全科医师的培训及职能重新规范设计和定位[11]。加强人才队伍与强化绩效考核齐头并进,着力建立长效发展机制[4]。

参考文献

[1] 黄存瑞, 陈金华, 彭晓明等.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思考[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 5: 290-291.

[2] 鲍勇, 高修银, 徐继承等. 中国社区卫生服务趋势和发展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 1: 4-9.

[3] 马志强, 唐青,朱永跃.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现状查——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3:173-181.

[4] 李永斌, 卢祖洵, 王芳等.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5:332-338.

[5] 孟庆跃, 袁璟, 侯志远等. 我国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分析[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09, 2(11):1-6.

[6] 刘钢. 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1): 24-26.

[7] 沙悦, 曲朝英, 黄晓明等. 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对双向转诊和自我认识的调查[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 12(6):466-469.

[8] 李慧, 徐玲, 孙晓杰等. 2010年我国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功能现状分析[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 9(1):17-22.

[9] 梁万年, 李静, 关静等. 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在调查——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现状及地区间比较[J]. 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13): 1038-1041.

[10]宋奎勐, 张耀光, 孔鹏等.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开展现状分析[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 9(1):27-30.

[11]李家伟, 景琳, 黄金虎等. 基于全国十个试点城市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角度的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试点改革成效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1): 19-23.

[12]朱金楠.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的研究综述[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 9: 589-608.

[13]李永斌, 王芳, 刘利群等.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对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的满意度和反应性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 3: 172-215.

[14]顾文娟, 葛小锚, 刘奉丹, 陈旻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业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2, 15: 22-25.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1.d1.net.cn/603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