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发布最新中国各区域、各省份、各地级市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这其中,最为精华部分的就是最新的全国各地区“人类发展指数”排名。1982年,全国29个省区中仅有上海、北京两个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超过0.了解完分省的人类发展指数情况后,我们再来看看代表性省份的地级市表现情况——根据报告发布方统计的26个代表性省级地区所含地级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处于极高、高、中、低人类发展水平的地级市分别为22个、248个、59个、1个。

香港验血加VX:DNA662222

山川网:明天,就是2019年的最后一天了。201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它既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又是实施改革开放40周年。

这一年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发生了非常多的事情,变化无时无刻不再发生。关于城市,关于城镇化,关于区域经济的相关讨论,我们也一直都在持续进行。临近年尾,我们想推送给大家一些更权威,更具重量,也更有收官总结意义的相关资料。

正巧,近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历史转型中的中国人类发展 40 年:迈向可持续未来》正式发布。在这份长达两百余页的重磅报告中,对当下的中国经济与社会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与分析。这其中,最为精华部分的就是最新的全国各地区“人类发展指数”排名。

这里,我们要先解释一下“人类发展指数”的相关定义——根据报告发布方的解释,人类发展指数(HDI)旨在为“评估一个国家发展的最终标准是人和人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这一理念提供实际的应用。人类发展指数为国家层面的政策提供指导,解释为何两个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同的国家,却有着大相径庭的人类发展结果。人类发展指数的对比也可为政府的政策侧重提供实际指导。

人类发展指数作为一个以健康长寿、良好的教育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为基础的综合指数,通过计算这三个重要维度指标水平的归一化几何平均值测得。

健康维度通过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教育维度使用 25 岁及以上成年人的受教育年限和学龄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来衡量。生活水平维度的衡量标准是人均国民收入。人类发展指数使用收入的对数来衡量,反映出收入的重要性随国民总收入的增加而下降这一现象。人类发展指数三个维度的指标数值的几何均值加总后,构成人类发展指数的数值。

人类发展指数是对人类发展简化而不全面的表达,对不平等、贫困、安全、赋权等方面的反映存在欠缺。就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处还提出了性别发展指数,不平等调整后人类发展指数,多维贫困指数等综合指数来广泛地反应人类发展中不平等、性别差异和贫困等一些关键问题。

中国是人口大国,且区域面积广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社会环境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从行政区域上来看,中国大陆地区包括31个省、市、自治区;根据自然资源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大陆31个省级地区可以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10 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6 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12 个省、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3 个省。

由于自然及历史原因,东北和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较为发达,中部居中,西部地区较为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四大区域的人类发展水平均有了显著提高,区域差异有所缩小,但差距依然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四大区域的人类发展水平均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实现了显著提高。

1982年时,四个区域的人类发展水平均处于低发展水平状态,1995年时东部和东北地区已率先进入中等发展水平,2000时中部地区也进入中等发展水平,2005年时西部地区也已进入中等发展水平,2010年时东部和东北地区步入高发展水平组,2017年时中部和西部地区也进入到高水平发展组,意味着四大区域的人类发展水平均已达到世界高发展水平。

西部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增幅最大。1982年到2017年期间,东部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得分由0.446上升到0.772,提高了0.326分,累计增长73%;中部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由0.388上升到0.724,提高了0.336分,累计增长86%;西部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由0.361分上升到0.704分,提高了0.343分,累计增长95%;东北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由0.472上升到0.748,提高了0.276,累计增长59%。

宏观的四大区域粗略比对后,我们进入各省级行政区的深化了解——

改革开放40年来,各省区的人类发展水平均取得了明显提高,但是地区间绝对差异仍然较大。

1982年,全国29个省区中仅有上海、北京两个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超过0.55,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其他27个省区均处于低发展水平;到2000年时,31个省区中已有20个进入中等发达水平,北京、上海进入高发展水平,仍处于低发展水平的省区比例下降到不足30%;到2017年,全国31个省区中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下降到5个,进入高发展水平的有23个地区,另外北京、上海、天津已进入极高发展水平。

1982年到2017年期间,宁夏、贵州、福建三个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增幅最大,其中宁夏由0.350提高到0.725,贵州由0.291提高到0.665,福建由0.373提高到0.746,均提高了0.37以上,分别增长了107%、129%和100%;其次是内蒙古由1982年 的0.389提高到2017年的0.754,提高了0.365,增长94%;增长幅度最低的是上海、天津、辽宁和黑龙江四省市,提高幅度均低于0.300。

北京、上海、天津长期以来都是中国人类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西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一直都是全国人类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人类发展水平最高的北京市比最低的西藏之间的差异,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型关系,1982年北京和西藏的人类发展指数分别为0.563和0.240,相差0.324;2000年分别提高到0.732和0.397,两者的差距扩大到0.335;2017年分别进一步提高到0.881和0.561人类发展指数城市排名,两者差距缩小到0.320。

从人类发展指数的各维度差异来看,教育指数差异最大。2017年,31个省区的教育指数的差异系数为12.8%,远高于健康和收入指数的差异系数,分别为5%和8%。

另外,教育指数最高的北京达到0.82,最低的西藏仅为0.34,相差了0.48;健康指数最高的北京、上海达到了0.95,最低的西藏为0.75,相差了0.2;收入指数最高的北京达到0.87,最低的甘肃为0.65,相差了0.22。

了解完分省的人类发展指数情况后,我们再来看看代表性省份的地级市表现情况——

根据报告发布方统计的26个代表性省级地区所含地级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处于极高、高、中、低人类发展水平的地级市分别为22个、248个、59个、1个。

从每个省份来看,河北、陕西、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河南、陕西等8个省份的所有地级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均处于高发展水平,内部差异相对较小;新疆、湖南和湖北3个省区内部地级市间的人类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均包括极高人类发展水平、高人类发展水平、中人类发展水平三种类型;在青海省,有5个地级市属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2个地级市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1个地级市属于低人类发展水平,是26个省级所有地级市唯一一个低人类发展水平地区。

从各省级地区所含地级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分布状况,还可以发现,江苏有6个地级市、内蒙古地区有4个地级市的人类发展发展水平已达到极高类型,占比相对较高;广东也有4个地级市,浙江、山东各有2个地级市人类发展指数城市排名,辽宁、湖北、湖南和新疆各有1个地级市达到了极高人类发展水平。

最后,是全国各地级行政单位人类发展指数数值(排名),这里综合考虑参考价值,所以只截取了前一百余名的地区——

注:本文素材综合取自近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历史转型中的中国人类发展 40 年:迈向可持续未来》,深表谢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1.d1.net.cn/644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