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高考考生!一所学校,定义不了人生!但足以改变人生!

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1260人,其中,本科院校15179人,高职(专科)院校7776人。反观西安,本科院校多达44所,专科院校只有19所,差距明显。每一位高考考生都应该认真地选择一所大学,综合所述,选择大学还是选择城市,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首先要考虑大学的实力,如果实力够强还是以大学为主,毕竟考上好大学的几率太小;否则还是选择一座发展好的城市,为今后就业做好准备。

验血检查咨询:DNA662222

2019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比上年增加25所,增长0.94%。其中,本科院校1265所,比上年增加20所;高职(专科)院校1423所,比上年增加5所。全国共有成人高等学校268所,比上年减少9所;研究生培养机构828个,其中,普通高等学校593个,科研机构235个。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1260人,其中,本科院校15179人,高职(专科)院校7776人。

2

北京、广州领跑

省份之外,具体到主要城市的表现又如何呢?

在45个大中城市中,北京以93所普通高校数量高居第一,也是唯一一个超过90所的城市,去帝都求学已是多数学子的第一愿望。

武汉83所、广州82所高校排在第二位、第三位,这两个城市也是众所周知的高校之城,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为首的著名高校,吸引着众多学子前往。

尤其是广州,集结了广东全省97%的国家重点学科,以及80%的高校,是中国南方高校最密集的城市。

其后,重庆、上海、西安、郑州四个城市的高校数量都超过了60所,位居第二梯队。上海和西安的高教实力毋庸置疑,但重庆和郑州能跻身前10江苏专科院校排名2015,靠的依旧是专科院校数量众多。

其中,重庆本科院校只有26所,专科院校多达39所。郑州本科院校同样26所,专科院校36所。反观西安,本科院校多达44所,专科院校只有19所,差距明显。

高校数量超过50所的有8个城市:天津、成都、长沙均为57所,合肥55所,南昌53所,南京、昆明52所,哈尔滨51所,位居第三梯队。

而在45个城市中,高校数量低于10个的有5个城市:南通9所、深圳8所、东莞7所、佛山6所、拉萨5所。

深圳、东莞和佛山3个广东重镇却意外的排在了末尾。尤其是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仅有8所大学(未统计其他学校在深校区如哈工大深圳校区),成为深圳教育的最大短板之一。

而在在校大学生数量的对比上,广州、郑州、武汉却位居前三,3个城市在校本专科学生都超过了100万人,规模庞大。

成都、重庆、济南、西安、南京、合肥、哈尔滨、长沙、南昌、昆明位居第二梯队,在校大学生数量都超过了60万。

无一例外,上面12个城市均为省会城市(重庆为直辖市),其吸引大学生的能力,还是远超其他地市。

而整个城市的在校大学生数量低于10万的只有3个城市:深圳、西宁、拉萨。深圳的大学数量少,在校生自然也不会太高。

3

北京,高教之王

大学数量和大学生数量只是基础指标,衡量一个城市真正的高教实力,还要看高水平大学数量、高水平学科数量以及高学历学生数量。

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数量,对应的则是近年来火热的“双一流大学”概念。

“双一流”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行动。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涉及高校共137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一流学科共计465个。

从双一流高校的区域分布来看,137所高水平高校划分到31个省市,怎么每个省得有一所吧?

但事实并非如此,有10个省份没有“一流大学”高校,有2所或2所以下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省份达到22个,占比超过70%。

高水平大学的分化,比想象中严峻得多。

具体到城市分布,同样如此。137所高校共涉及4个直辖市、26个省会城市、4个计划单列市和8个普通地级市,共计42个城市。

其中,北京再次加冕,无论是34所双一流高校,还是162个一流学科数量,都牢牢占据全国顶端,是真正的高教实力之王。排在第二位的是上海,双一流高校14所,一流学科57个,情理之中。

而南京以12所双一流高校,38个一流学科,超过广州、武汉等城市位居第三位,可见南京的高教质量和实力。

武汉、西安、成都3个城市,双一流高校数量都是7所,只是武汉和西安在一流学科数量上稍占优势。

而高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都高居前三的广州,双一流大学只有5所,一流学科18个,只能屈居第六位。当然这比全都是0的深圳,强了不少。

自第11位的合肥双一流大学有3所之后,多达31个城市的双一流高校数量都不超过2所,分化极为严重。

比如高校数量超过60所、在校生数量超过100万的郑州,仅有郑州大学1所双一流高校,只能排在20位,高教实力实在太弱。

而从城市等级看,双一流高校大多集中在一线和强二线城市,3个一线城市聚集了54所、15个新一线城市聚集了52所双一流大学,占到了总量的近80%。再加上二线城市占了16%,留给三四五线城市的双一流大学只有9所。

另一个衡量的指标——高学历学生数量,可以从在校研究生数量一窥究竟。

2019年,全国共计283万在校研究生。在可查到数据的29个城市中,北京以36万人高居第一,也是仅有的超过30万的城市,高教实力之王,名副其实。

而上海、武汉、南京、西安、广州、成都的在校研究生也都超过了10万人。广州再次位居第六,再次证明数量不等于实力,广州的高教实力还待加强。

此后的22个城市,在校研究生数量都不超过10万。比如合肥,作为四大国家科教基地城市之一、三大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城市之一,合肥只有7万在校研究生,有些出乎意料。

比如郑州,虽然在校本专科学生数量高居第二,但其在校研究生数量却只有3万人,排在第19位,也再次证明了高教实力的薄弱。

比如深圳,在校研究生比郑州更低,只有2.1万人,与贵阳处在同一水平。

因此,综合来看,高教实力第一梯队的城市只有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5个城市。

4

选大学还是选城市?

填报志愿面临的一大难题是,究竟是优先选城市还是优先选大学?

优先选城市的人会认为,大城市除了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还有更重要的“软指标”,包括各类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这对个人格局和视野的提升至关重要。

优先选大学的人会认为,一所好大学能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专业过硬、知识扎实,毕业后再去大城市才能真正立足。

俞敏洪给出的建议是:“尽量远离家乡,去大城市”。

支持优先选城市的人是这样认为的:

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20中国大学排名100强名单来看,北京以18所百强高校的数量高居第一,北大、清华、人大更是排在全国前十。上海百强高校数量位居第二,广州则输给了教育强市南京和武汉,位居第五。深圳的深圳大学此前也曾上过榜单,但在今年却滑落到了107名。

新一线城市中,南京以拥有8所百强高校的成绩登顶,武汉屈居第二。这两市均为老牌教育强市,其中南京的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武汉的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都是国内著名的同城双子星大学。西安虽拥有5所全国百强高校,但学校实力还稍欠火候,在西安位居第一的西安交通大学,在全国仅排第十五名。经济实力雄厚的东莞和佛山,未能拥有与之匹配的教育资源,全市没有百强高校。

对于大学生来说,即使没有考进一流名校,也有机会享受大城市中一流名校的溢出效应。身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即使考不上清北交复武大华科,也可以去那里旁听,在各类活动中亲见学界、商界大咖,这是其他城市给不了的宝贵资源。

千万人口的深圳,在校大学生数量垫底

注:苏州、佛山、东莞研究生数量在2019统计公报中并未公布。

高校数量多,在校学生人数就一定多吗?有关系,但不绝对。19个城市中,可以称为“百万大学生之城”(不包括研究生)的只有3个,分别为广州、武汉和郑州。若论研究生数量,武汉则比广州还具有相对优势,这应该也是广州高等教育质量备受争议的一个注脚。

四大一线城市中,整体大学生数量排名分别是广州、北京、上海和深圳,其中有两个亮点值得一提。一是北京的在校大学生总数虽然刚超90万,屈居于广州、武汉、郑州、成都之后,但它的研究生数量却达到惊人的36.1万,占其全部大学生数量的38%,差不多是广州、武汉、成都三城在校研究生的总和,无论是比例还是绝对数量,都冠绝全国。

另一个更让人诧异的城市是深圳,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一线城市,在校大学生数量仅有9.22万,比很多地级市都少。它的高等教育补课速度,恐怕还要再快一点。

在上述19个城市中,在校学生总数超过80万的有8个。如果按照平均每年20万的大学生招收规模,每年高考则意味着将为这些城市输送20万的常住人口。如果能够留下他们中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其对城市的人口增量效应都不可低估。如果说“抢人大战”是城市人才的再分配,那么高考就是初次分配。仅从这个最粗暴的角度,也能说明高等教育资源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

名校林立的南京,毕业生留存率几乎垫底

注:今年跻身新一线城市的合肥和佛山暂无数据。

对于城市来说,每年招收多少大学生很重要,但能留下多少更重要。据BOSS直聘去年数据,深圳虽然高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都很少,但它的留存率却是最高的,达到了90.1%,足以证明深圳这座城市对于毕业生的吸引力有多大。四大一线城市中,广州的毕业生留存率最低,这或许与同省有一座吸引力强大的深圳不无关系。

新一线城市中,成都、重庆的毕业生留存率最高,都超过了75%,甩开了教育强市武汉、西安和南京。作为最早推出“抢人”政策的武汉和西安,近些年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已逐渐减弱,2019年人口增量均不足20万人。而南京那么强大的高校实力和庞大的在校生数量,却只有52.3%的留存率,跟东莞、沈阳相差无几,颇有种为他人做嫁衣的感觉,实在是令人“心疼”。

新一线城市中成都就业机会最多

影响毕业生留存率的因素,除了私人原因以外,无外乎是这座城市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就业机会、薪资报酬的多少,以及生活舒适度的高低。其中,就业机会的多少可以说是影响毕业生留存最重要的因素。

据前程无忧网站数据,目前提供给应届毕业生的职位数量最多的城市是广州,高达6.5万个,深圳、上海紧随其后,分别为6.1万和5.4万个。新一线城市中,就业机会最多的是成都,职位数量也达到了5.1万,武汉、杭州和南京均超过2万个。青岛、天津、沈阳、长沙和佛山职位数量不足1万个。

大城市经济实力更强,产业结构更优,许多新兴职业都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可供各种高技术人才一展宏图。相比那些毕业后再选择工作城市的学生来说,在当地深耕了四年的学生不仅有更多的时间了解这座城市,还从实习起就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毕业后也有相应的人才政策优势。虽然就业离如今的考生还有点远,但绝对是需要纳入考量的关键维度。

北京、上海、深圳白领平均薪酬过万

薪资报酬也是影响毕业生留存的主要因素。据《2019届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报告》数据,去年全国应届毕业的平均起薪为5-7千,北京以7750元领先全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南方省市起薪相对较高。

智联招聘发布的今年春季求职期平均薪酬,也大体是相同的趋势。北京、上海、深圳平均薪酬过万,杭州、广州、南京、武汉平均薪酬超9000元,均属于较高梯队。沈阳平均薪酬最低,不足7000元。

经济更发达的城市,能给的薪酬自然会更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得到的多,需要付出的生活成本或许也更高,这就需要每位学生自己来衡量这个度了。

成渝房租仅相当于杭州的一半

四川专科单招院校排名_江苏专科院校排名2015_师范类专科b线院校排名

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住房花费一般都是生活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刚毕业就买房可能比较难,自己租个单间或与其他同学、同事合租是个不错的选择。

根据中国房价行情网今年6月份数据,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租金最高,平均单价都超过了50元/月/㎡,若按20㎡计算,月租金都超过1000元。成都、重庆、西安、长沙、郑州、合肥这些内陆地区较发达的新一线城市,月租金较低,只相当于广州、杭州的一半,对毕业生压力较小。

成都轨交里程相当于15个佛山

除居住外,出行的通达程度对于大学生也非常重要。一个城市的地铁通达度,标志着能快速抵达城市中心的便捷程度。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数据,截至去年年底,19个城市中轨交运营里程最长的是上海和北京,断层超越其他城市。新一线城市中里程最长的是成都,是排名末尾的佛山的15倍。

但一级红烧肉厨师王石觉得,这都无所谓,“一本固然好,二本、三本就一定差吗?”

“一所学校,定义不了人生!”但足以改变您的人生!

优先选大学还是优先选城市,你认为选哪个?

如果大学实力强,应以大学优先,也就是说如果理想的大学实力雄厚,比如是985、211重点大学,或知名度高的地方大学,还是选择大学。毕竟二线城市的985大学,哪怕城市发展再差,也要胜过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211或其他大学。毕业生就业985大学就是金字招牌,要比普通大学强太多。再加上985大学聚集了优秀的师资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这里学习,毕业后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都有巨大的优势。

如果能够考上的大学一般,应以城市优先,这种情况主要是对于成绩一般的同学,能够考上的大学都是普通大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城市的发展状况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通过实践证明,这类大学实力都差不多,在就业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在一座发展前景广阔的城市读大学对就业却有很大帮助,相同情况下,就读一线城市留在当地发展的机会很大,就读三线城市想到一线城市的机会却很渺茫。因此为了今后的发展,这种情况下要以城市优先选择大学。

没有明确目标的,还是以城市优先江苏专科院校排名2015,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成绩较差的同学身上,他们对学校、城市不敢有过多的奢求,或者是能够考上的大学对他们都没有特别的吸引力,只要能上大学就可以了。因此读什么大学对他们来说都无关紧要,那么在什么地方读大学就显得太重要了。毕竟在大城市上大学,能够积累更多的人脉和社会关系,对今后就业有很大帮助。归根结底上大学的目的是就业,在大城市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

说说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兴趣明确,就很自然地确定及肯定要选择什么专业了。填报志愿也就没有那么纠结了。一个友的孩子明确将来要当医生,到时根据成绩选择一下适当的大学就可以了。

然而有明确目标的孩子并不多,多数孩子兴趣爱好都是非常朦朦胧胧的,甚至都不知什么样的专业适合自己,而且人的兴趣爱好是会变的,并不是一直那么坚定。如果不特别了解,有时也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想像中的专业与现实专业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别。

这时也许需要父母以自己的社会经验把关,毕竟将来会涉及到就业的问题。

说说成绩,成绩下来之后,如果没有考好,也不要纠结于多少分了,更不要指责孩子了,徒增孩子的懊恼,最重要的是思考下一步如何报志愿的问题。

可以说,成绩好坏直接影响着可选择的大学有多少,成绩越好,可选择的大学就越多,也就越容易做出决定。

但成绩好得出类拔萃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的成绩都是你追我赶,总是让人觉得能再高一点点儿就好了。

这时需要考虑的可能就是去哪儿念大学好,因为很多大城市都有从高到低不同等级的大学。

比学校更重要的

是能力

很多人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我很认同。

恰恰是因为这样,拥有能力真的很重要。

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饭碗完全寄托在一纸文凭,

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比起掌握拥有一个很好的文凭,

你更需要掌握——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有这些本领在,世界在变、我心不慌。

另外,如果大学对学生的影响力还不如城市,那只能说明是大学教育的失败,不能说是城市就有多牛。

在英美国家,小镇上学、大城市就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哈佛大学与MIT的大学生从不会抱怨波士顿郊外的康桥小城,

他们的见识来自浩瀚的图书馆以及那些学富五车、风度翩翩的教授,而不是纽约洛杉矶的霓虹灯。

俞敏洪老师说过,

大学是一个人习惯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

一所好的大学能够塑造出一个优秀的人才;

而一所坏的大学也可能磨灭一个学生所有的学习热情。

每一位高考考生都应该认真地选择一所大学,

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综合所述,选择大学还是选择城市,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首先要考虑大学的实力,如果实力够强还是以大学为主,毕竟考上好大学的几率太小;否则还是选择一座发展好的城市,为今后就业做好准备。考生最好还是在这两方面找到一个结合点,既能就读一所好大学,实现“十年寒窗”的愿望,又能选择一座适合发展的城市,实现顺利就业的目的。同时兼顾考虑兴趣。你认同吗?

如果说高考是冲刺的话,那么志愿的选择就是一场博弈。选择一所学校就意味着选择一座城市,为未来的学习、爱情、工作、生活,选择一个落脚点。要不要去大城市、去多大的城市,都需要仔细考量。希望这份城市榜单,能给今年的考生一些参考。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1.d1.net.cn/646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