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从中国作品成为必选曲目起

图说:纽约时代广场,播放上海国际小提琴比赛的相关消息海菲茨决定,把这首曲目纳入自己创办的国际音乐学院的教材之中。上海国际小提琴比赛每次都会安排由世界各地顶尖小提琴家、作曲家、指挥家或教育家组成的评委团,深入体验传统文化。

香港验血加VX:DNA662222

图说:第二届大卫·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日前落幕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著名俄罗斯小提琴家扎哈尔·布朗作为评委参加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活动时,面对折扇小心翼翼地寻找如何打开的“机关”,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第四名斯特凡·塔哈哈如今的巡演曲目中多了一曲《梁祝》,日前刚落幕的第二届小提琴比赛“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获得者捷克选手奥尔加·什劳布科娃因为爱上了陈其钢创作的本届中国曲目的“必选动作”《悲喜同源》而开始学中文的音律……一个小小的规则“参赛选手必须演奏一首中国曲目”,让全球各地顶尖艺术家和生机勃勃的青年选手,向中国传统文化靠拢了大大的一步。

图说:纽约时代广场,播放上海国际小提琴比赛的相关消息

《梁祝》成为海菲茨学院教材

小提琴家丹尼尔·海菲茨是首届和此次第二届比赛的评委,也是海菲茨国际音乐学院的创始人和艺术总监。在首次担任评委时,他发现必选曲目《梁祝》非常好听,选手们更是做足了功课。他们不仅上了首演者俞丽拿的演奏分析课,还在课上了解到这首曲目的有些旋律来自越剧《梁祝》。接着,他们就反复观看越剧视频,琢磨弦外之音。演奏得好,就是寄情于弓弦,所以,他们还要看“懂”这个悲剧。因而,还有更认真的日本选手开始学中文……

一时间,全上海的《梁祝》谱子卖空。选手和评委都在研究这首曲目应该如何抑扬顿挫。必选曲目还有一首是莫扎特的曲目,考验的是选手在“华彩”部分的即兴演绎能力。后来获得第四名的斯特凡·塔哈哈在华彩中融入了《梁祝》的旋律。最终,这首本来对于西方音乐界而言“入耳”的中国曲目,就入了心。海菲茨决定,把这首曲目纳入自己创办的国际音乐学院的教材之中。

图说:斯特凡·塔哈哈在比赛中演奏《梁祝》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悲喜同源》让作曲家与选手心灵相通

今年第二届比赛应该选择怎样的曲目呢?大赛组委会主任余隆认为,应该选择一首近年来中国作曲家的新创曲目中国小提琴演奏家排名,“不要让后来人觉得我们这一代中国音乐家没有留下痕迹”。于是,陈其钢的《悲喜同源》入选。上交团长周平认为:“这一首曲目在技法上,是以交响乐制式创作的有结构的作品,在旋律上融入了很多中国声音,在主题上则有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哲思。”上交与北京音乐节联合委约了这首曲目,去年10月,《悲喜同源》由马克西姆·文格洛夫在北京首演——大赛组委有意邀请外国艺术家来表现中国作曲家作品。“我们一听,感觉这首曲目站得住”,周平这下心定了,“虽然有文格洛夫的首演版,但是我们并不打算让选手们听,就是想让他们从各自的理解出发,看看他们的演出效果。”他们甚至隔绝了作曲陈其钢与6位决赛选手——这对作曲家而言有点难。作曲家最期待的就是与演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交流对作品的理解。但是出于比赛规则的规定,作曲家不能“提点”选手如何演奏,陈其钢生生屏牢澎湃的热情与思绪。

图说:陈其钢、余隆和大卫·斯特恩 官方图

结果,6位选手演绎出6个不同版本的《悲喜同源》,甚至在节奏上都有明显差异。“这就对了!”指挥乐队为6位选手伴奏的迈克尔·斯特恩表示:“非常好的作品,被不同的人去演绎就会呈现出非常多样的版本。每个版本都不一样,这就说明这是一部好作品。”事实上,陈其钢最欣赏的就是奥尔加·什劳布科娃的版本。结果,获得“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的就是她!这说明,作曲家、选手和评委,理解作品的能力和情感,是相通的。他们对好作品的认同是高度一致的。

全球顶级古典音乐唱片公司DG昨天透露,他们已选择《悲喜同源》作为与上交合作的首张唱片中的重要曲目。就此,将有世界各地更多的乐迷,感受到“悲喜同源”的中国旋律、音乐特质和东方美学。

图说:奥尔加·什劳布科娃演绎《悲喜同源》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小提琴比赛在赛程设置中的精心,让《梁祝》《悲喜同源》等中国旋律深入西方顶尖音乐家的脑海,让未来音乐大师的曲目单中增添了不可磨灭的中国文化烙印,让中国声音呈几何级基数增长,传播到国际舞台!(新民晚报记者朱光)

马上评|体会中国之美

上海国际小提琴比赛每次都会安排由世界各地顶尖小提琴家、作曲家、指挥家或教育家组成的评委团,深入体验传统文化。首届活动期间,他们去了青浦课植园,隔着一条小河,欣赏了张军领衔的庭院版昆剧《牡丹亭》。此番第二届,他们又在一个徽派古宅中,邀请书法家为自己在折扇上写名字的中文。“折扇”是今年大赛的视觉主题。此前中国小提琴演奏家排名,选手们就是通过折扇的“折动”来进行“抽签”的,评委目睹过选手为如何打开折扇绞尽脑汁,甚至当场掰断。所以,他们一个个小心翼翼地打开折扇……

图说:选手们手持写有比赛顺序的折扇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中国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要多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出去的“打开方式”更要讲究。打开方式对路,那就事半功倍。小提琴大赛润物细无声地通过必选曲目、评委郊游等活动,把传统文化分解为旋律、故事、情感、美食、书法、戏曲等,让西方艺术家在比赛期间,体会到了中国古人的生活方式之美;让欧美青年小提琴手深入西方音符、中国旋律背后的情感、故事与哲思。这样的打开方式,谁都会甘之如饴。(朱光)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1.d1.net.cn/683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