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评奖”乱花渐欲迷人眼” “榜单”纷呈惹争议

2007年的文坛,奖项林立,图书评选火热,作家排行榜一个接一个。其中,国际上有诺贝尔文学奖,国内有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图书评选有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选等;排行榜有最具实力作家排行榜、作家富豪榜、最具商业价值作家榜等。今年的各类图书评选、作家排行很热闹,但也引发了争议。争议最大的当属作家排行榜了。

验血检查咨询:DNA262728

2007年的文坛,奖项林立,图书评选火热,作家排行榜一个接一个。其中,国际上有诺贝尔文学奖,国内有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图书评选有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选等;排行榜有最具实力作家排行榜、作家富豪榜、最具商业价值作家榜等。名目繁多的奖项、眼花缭乱的排行吸引了公众的眼球,聚集了媒体的焦点,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坛的争议与反思。

评奖引发的反思

权威性的评奖有空缺,获奖作品无人问津,文学奖引发的问题令人深思。

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鲁迅文学奖,今年已是第四届评奖了。此次共评出7个奖项,有32人获奖,但奖项中惟独少了杂文。“优秀散文杂文获奖作品”中四部作品无一例外全是散文,而最能代表鲁迅精神的一种文体———杂文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鲁迅精神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杂文之中,他对社会最底层的关怀,对民间疾苦和精神奴役的怜悯,以及对现实和历史的思考无不贯注在其杂文作品中。而且,杂文这一题材国际作家排行榜,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国际作家排行榜,求索真理,剖析人生,与时代紧密相连,杂文的缺失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当今作家作品与时代的隔膜。

得奖的作品一定会热卖吗?未必见得。诺贝尔文学奖可以算得上是历年来吸引国人最多目光的文学奖,不仅是因为其权威性,更因其遥不可及。每年诺奖的评选都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而一旦有了结果,诺奖得主便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获奖作品也会出现热卖的情景。去年的诺奖得主帕慕克,其获奖作品《我的名字叫红》曾创下国内29万册的畅销数字。今年似乎冷清了许多,诺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销售平平。据媒体报道,莱辛获奖后,译林出版社以最快速度把她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和本次诺奖的获奖作品《金色笔记》改换封面,重新再版3万册,但却少人问津。

今年的诺奖作品销售情况,显示出获奖作品与公众阅读选择之间的差异。虽然人们对阅读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对于自己适合什么书,选择什么书来读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一味跟风、跟着市场走的状况少了,而是更多地考虑其可读性。国人曾经对诺贝尔文学奖怀有很高的期待,也怀有崇高的敬意,但这么多年下来,更多的人开始理智对待,也不再为读“诺贝尔奖”而读。

排行带来的争议

今年的各类图书评选、作家排行很热闹,但也引发了争议。日前,“2007年度十大好书”评选落下帷幕,评选出十本好书。此次评选的评委均为国内重量级书评人,但是评选出来的结果却让评委反思、让读者质疑。评委们认为,评委会提供的书单结构偏颇,如社科类书籍和科普类书籍一本都没有,文学类书籍比重过大;国外书籍译本太少;书单的书比较沉闷,缺乏轻松的读物。读者则认为,评委的爱好和视野不尽相同,评选出的书目偏重于文史哲,缺少科普、少儿读物。总之,评选结果难以代表大众意愿。

评委的反思,读者的质疑不无道理,大众的知识水平、阅读水平、欣赏水平并不在一个层面上,而评委之间的差异并不大,所以,评出来的结果受质疑自在情理之中。另外,到底谁能代表大众?读者要不要介入到评选之中?评委人选如何确立?都是问题。现在,各类评选多如牛毛,评选各行其是,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争议最大的当属作家排行榜了。今年各类作家排行榜相继发布,有媒体评出的“2007中国作家富豪榜”、“2007中国最具商业价值作家榜”,还有以个人的名义发布的“中国最具实力作家排行榜”,榜上有名的作家虽有重复但也不尽相同。“2007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的作家大多以出书版税等折算的金钱来排名。但上榜的作家却莫名其妙,“我哪会有这么多钱?”但是,不管争议也好,怀疑也罢,排行榜的时代已经到来,任何作家都难免被别人排来排去。

在这个日益商业化的社会,人们对于作家的衡量也变得更加功利化,这是商业炒作下出现的结果。作家需要排行榜,但是这个排行榜不能用金钱论高下,也不能以一段时间内的流行与否来决定,而应以作家的作品对读者、对时代的影响为准则。各类排行榜就像考试的学生排名一样,每一次考试会有不同的排名次序,不同的作家排行榜也各不相同,引起争议的同时也是众口难调。其实,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都会有自己对作家的排行,真正优秀的作家的价值不在于排行榜上的名次,而在于是否能够写出反映时代、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能否经受住历史的检验。

文学奖的评定以及图书评选,抑或是作家排行榜的排列,都是社会对文学作品、对作家认同度的一种反映,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夹杂了太多的商业因素或者仅仅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目光,这种评选只能是哗众取宠。事实证明,大众的审美眼光越来越高了,而且是非判断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好的作家和作品不会被埋没,大众也不会被愚弄。(作者:邢仔芹)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1.d1.net.cn/710643.html